查看原文
其他

3个策略,让孩子爱上阅读,学会阅读!

在阅读策略方面,我们在聊书的过程中,要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并帮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它。

正面示范——教更下位的方法

1992年,布朗•戴和琼斯在帮助读者形成“整合资讯”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5种方法:略去不相干的资料;略去重复的资讯;把资料分门别类;试着找出文本中代表主旨的句子,利用它们作概述;文本中如果找不到代表主旨的句子,自己动手写。在布朗•戴和琼斯看来,一个读者面对一个阅读当中的难题时,如果有全套的修补方法可用,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形成了某一种阅读策略。

任何一项阅读策略,我们都可以梳理、归纳它下面有哪些具体的方法,甚至追究方法下面有哪些更细致的技巧。例如,

[理解词语]

利用前后文线索,推想意义。
重读句子,寻找可以提供线索的想法与字词。
找出该字的字根,思索其意义。
通过回忆那个字曾经出现的情境或书籍……


[预测]

根据题目预测。
根据目录预测。
根据自己对作者的了解预测。
根据书中的照片或插图预测。
根据故事的逻辑预测。
根据阅读同类文本的经验预测。


[重读]

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重读自己不懂的部分。
重读感觉重要的部分。
重读令自己感动的部分。
重读印象不深的部分。


因此,教阅读策略,在教学层面,对孩子们帮助最大的做法就是教他们一些具体、实用的更下位的方法。请大家细读下面这则案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绘本)的整个阅读讨论过程都是紧紧围绕“抓宣言类作品的核心观点”这一阅读策略展开的。

如何读“宣言”类作品

[阅读前]

1. 明确目标:学习如何读“宣言”类作品。

2. 介绍“宣言”类作品特点。

宣言:国家、政党、团体或个人,为表明自己在重大问题上的立场、政策、要求、做法等而发表的文告。宣言多采用直述、肯定、论断式的句子(有点像格言)。例如,《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

3. 明确阅读“宣言”类作品的策略:抓住主要观点。

[阅读中]

1. 讨论梳理:你觉得读一篇宣言,要抓住它的主要观点有哪些方法?

2. 重点推荐“通过抓关键句得出主要观点”的方法(很多宣言的观点是架构在一个或几个关键句上的)。

•文章中重复出现的句子。

•总结式的或归纳式的语句。

3. 练习寻找“关键句”(读的时候,试着圈出这篇文章中的几个关键句子)。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4. 进一步探讨:透过这些关键句,西雅图酋长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阅读后]

回顾反思:

1. 了解如何阅读“宣言”类作品了吗?

2. 知道如何抓关键句了吗?

大声思维——让孩子看到你思考的过程

阅读策略是非常难教的。

第一个原因是阅读理解的过程非常复杂,每一个阅读理解过程,都有多种阅读策略夹杂在一起。例如,如果我们想要了解阅读的内容,我们也不可能只运用联结,或者只运用摘要,或只是提出问题。我们在阅读时必须运用各种策略,而且还要依照文本的要求和我们的知识持续做修正和调整。第二个原因是阅读理解是一个微妙、难以定义的过程,不容易察觉,也很难记录。

即使这样,我们仍必须直接告诉孩子们要怎么做,并让他们能够明确地看到我们这么做,才能让他们应用。

那么,怎样做才是直接、明确的示范和介入呢?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们明确地看到我们的阅读思维呢?“大声思维”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方式。所谓大声思维,就是把原本无声的、快速的、复杂微妙的思考,放声说出来。

我特别喜欢这首诗的题目——“让我们每个人都来种棵树”。这个题目好在哪里呢?我经常用替换的方法去发现。如果把这个题目改成“让我们都种棵树”,意思是一样的,但语气却硬硬的。如果改成“今天请你种棵树”,客气是客气了,但感觉怪怪的,看到这个题目的读者一定会想:凭什么你站在旁边看着我们种树?所以,想来想去,必须得是“让我们每个人都来种棵树”。

为什么我们要种树?看了诗的题目以后不一定要急着往下读。我们可以“预测”一下诗人会怎么解答,“预测”无论是对于读诗还是读小说,都是很不错的方法。让我们每个人都来种棵树,是为了净化空气?是为了美化环境?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这些都不像“诗”的回答。很像诗的回答应该是怎样的呢?诗人告诉我们,之所以要种树,是因为我们要过一种有树的生活。有树的生活是很有意思的生活,可以荡秋千,可以捉迷藏,可以在林荫下吃冰激凌……当我们知道有树的生活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的时候,即使没有树了,即使我们住在三楼,没有院子,没有空地,我们也会知道,我们想要的快乐是什么。

上面就是我跟孩子们一起读管管的《让我们每个人都来种棵树》时的一段“大声思维”。这段“大声思维”示范了整个读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又具体强调了一些读诗的方法。例如,“这个题目好在哪里呢?有时我们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来试一试。”又例如,“你可以顺着这个题目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要种树?我们可以‘预测’一下诗人会怎么解答……”也就是说,好的“大声思维”需要用上这样的“连接语”,加强示范性。下面这些“连接语”就是我自己在大声示范整本书的阅读经验时经常用到的。

我觉得好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之前看过这个字。

这一点儿都不合理。

我最好把这部分重读一遍。

难道这个问题不管了?

我该怎么办呢?

我可以用什么办法呢?

对了,我可以这么做……

你知道那会让我想到……

我现在在想……

我的脑袋里出现了一个画面……

我要再读一次,我有一点儿搞不清楚……

接下来的部分……

我脑子里想到的是……

让我再想一下……

阅读者会做的事情之一,就是不断地思考……

我预测……

好的阅读者一定会思考他们的阅读……

我会把这个事件和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我认为这个角色是……

阅读单——将策略显性化

如果你的“阅读单”永远是一成不变的“作者、主要内容、精彩片段”等填充项,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把它视作一项任务—— 一项无趣的任务。

事实上,阅读单是“很有用”的。设计得好的阅读单,就像思维导图一样,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被可视化的“阅读、思考的过程”更有利于理解、记忆以及迁移。在教“阅读策略”时,可借助一些“阅读单”,如情节梯、范恩图、意见椅、角色地图等。

下面这张阅读单主要是让孩子们练习“比较”这种阅读策略。图中两个圈表示两个子集合,中间的集合就是两者兼具的内容,两边的半个圈表示两者不同的地方(见第80页右上角图)。我们用这样一张阅读单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简单明了。我们的目的,不仅是把这张阅读单里的空白处填满,而是让孩子们在填写阅读单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图式”。

我在和孩子们聊沈石溪的小说《疯羊血顶儿》时,设计了3张阅读单(详见第六章),其中第一张阅读单(见下图)是让孩子们练习“统整分析”这一阅读策略的。阅读单的中间是主干问题“盘羊的哪些特点保证了它们这个族群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能生存下来”。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通读整本书,分析、整合分散在书中各个角落的零散信息。例如,盘羊警觉、跑得快、幼稚态短、分娩期可以调节、和平型争偶……填写这样的阅读单可以唤醒孩子们已有的零散认识,形成较为完整的某个概念或概念群。

这样的阅读单可以结合书的特点以及想培养的阅读策略进行个性化设计。


文章节选自《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微信编辑时文章略有改动。

《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

蒋军晶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进入“微商城”购买图书!

内容简介:中国教育新闻网“2013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教育部2015年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蒋军晶老师在这本书中,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如何与孩子“聊书”的经验告诉读者。他认为“聊书”是一个让孩子爱上阅读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在这本书中,他循序渐进地教会大人们怎样与孩子“聊书”,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想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家长们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推荐阅读

世界读书日来了,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这25条建议送给你!

新书速递 |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新书速递 | 50位老师,50个故事,50种启发

新书速递 | 如何更好地进行园本教研?注意这6个关系!

如何让教师职业更有吸引力,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来看看他们怎么做!

花都开好了,用这些方法,带着孩子在大自然中边玩边学!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点击“阅读原文”去微商城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